身边人对你说谎?因为你不敢听真话 | 观影
原创 | 作者:上官琦悦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| 编辑: 团砸 |
社长说
观影栏目,和你一起在电影中解读社会人心。
● ● ●
身边人对你说谎?因为你不敢听真话 | 观影
2003年,冯小刚拍《手机》,手机刚刚普及的年代,电影还在“教”人们如何通过手机撒谎。
15年后,电影《完美陌生人》已经把手机默认成了人人装着谎言的“黑匣子”,可怕的不是撬开一个,而是将有着亲密关系的人之间的“黑匣子”同时打开。
皇帝的新衣中的群体谎言
这是一个符合西方古典戏剧结构“三一律”设定的故事。
“三一律”要求一出戏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内,地点在一个场景,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。《完美陌生人》里,三对夫妇,外加一个多年好友,月蚀之夜,七个人聚在家里吃晚餐。
在女主人艾娃的提议下,大家同意所有人交出手机,晚餐期间分享每一个电话,短信和邮件的内容。
越熟悉的人之间越难说“不”,亲密关系常常让我们表现出违心的大方。
社会心理学家认为,说谎与维护身份、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。我们不想在别人面前破坏我们曾经有的人设,或精心营造出来的形象。
面对一群熟人,和他们在某个时间点建立起来的对自己的特定认知,通过说谎维护自己的形象,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,甚至求生本能。它让我们最快速被族群接纳,这就是为什么《完美陌生人》中,拥有完美人设的爱人和朋友们,为了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,集体开启了一个谎言。
还有比圆谎更难的?有,圆别人的谎
“公开手机”的游戏开始了,每一次手机信息的公开都是一次危机。
妻子要去隆胸,却不打算找是整形医生的丈夫,和好朋友出轨,游戏里竟发现他其实脚踏多只船,而丈夫在看心理医生,作为心理医生的妻子却不知道。
另一对夫妻,妻子常年活在对丈夫的愧疚里,两人都在网上找寻刺激,精神出轨。
电影精巧的情节安排让人像坐着超级过山车,内心时刻发出尖叫,即便知道了剧情也建议去好好体会一次,毕竟看着过山车和坐上去是不一样的。
更有意思的是没带伴侣独自前来的胖友培培,和每晚收到小女友性感照片的律师小雷之间,建立起的谎言“替身”关系。
小雷害怕暴露自己的秘密,和培培互换了手机。结果,假戏真做的他引火上身,因几条培培男友发来的信息,这个结了婚有两个孩子的父亲,瞬间被视作了欺瞒妻子和朋友的同性恋。
妻子飞快地相信了这个“事实”,并为自己的怀疑找到了“证据”——他们之间很久没有性生活了。 这是墨菲定理的另一种体现,“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,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”,我们似乎早已默认亲密关系中是存在谎言的,所以当它爆发,不管它是什么,我们都说,“终于被我发现了,就是它!”
我们都知道如何对待谎言 但如何对待真相?
我们拒绝谎言,但这意味着我们就真的乐于拥抱真相吗?其实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对处理真相。谎言被揭穿之后大多迎来的是破裂,而不是解决与重生。
有人说谎,是因为有人不愿意接受真相。我们从孩子时便学会了,考试考差了要家长签字,我们就去找那个不会打骂我们的家长签字,如果爸爸妈妈都会骂我,就模仿他们签字。
不过,电影在月蚀的黑暗里,也露出一点温暖和光明。男主人17岁的女儿打电话来说男友今天家里没人,自己不确定要不要去过夜。爸爸说了这样一番话。
女儿接受了爸爸的建议,却随后要爸爸告诉妈妈,她去了闺蜜家,因为妈妈“从不听我的,只会乱发脾气”。同样一个人,同样一件事,对于不同的讲述对象,竟然完全不同。
排斥真相的同时,就是选择了谎言。
如果不想听谎言,就要敢于拥抱真相,而首先要活得足够强大。这意味着认真对待人的变化,让别人不必伪装成我们的一个“印象”,强大的人还能够掌控情绪,非暴力地沟通的同时,承担真相的后续。这样,我们才有资格拒绝谎言。
《完美陌生人》的结尾是一段平行空间里的假定结局。如果没有这一场手机游戏,那么大家还会和平时一样和和气气地吃完饭,各自回家,各自继续活在灰色肥皂泡一样的谎言里,或许还可以维持一段和平的亲密关系。
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好呢?没有答案。但如果你准备好了,你永远拥有不听谎言的选择权。
参考文献:
伊恩.莱斯利,《说谎心理学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,2013-5
马歇尔.卢森堡,《非暴力沟通》,华夏出版社,2015-1
墨菲定律: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墨菲定律/746284?fr=aladdin
● ● ●
你可能会喜欢:
“校园性侵:一场单方面的无声杀戮” | 观影
跨性别者:身体只是寓所,心是自由的 | 观影
“我已经失去了和人类恋爱的勇气” | 观影
社会学了没
泛社会兴趣社区
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
微信 ID: socialor
合作请加微信:isocialor